由於先前整理eSATA的傳輸速度,所以也一併閱讀了SATA相關技術資料,故整理成篇以便查閱。
SATA是Serial ATA(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)的縮寫,亦稱串行ATA。它是一種電腦總線,主要功能是用作主機板和大量儲存裝置(如硬碟及光盤驅動器)之間的數據傳輸之用。
SATA是一種可足以完全取代舊式PATA(Parallel ATA)的新型硬盤接口,因採用串行方式傳輸數據而得名。在數據傳輸上這一方面,SATA的速度比以往更加快捷,並支持熱插拔,使電腦運作時可以插上或拔除硬件。另一方面,SATA總線使用了嵌入式時脈訊號,具備了比以往更強的糾錯能力,能對傳輸指令(不僅是數據)進行檢查,如果發現錯誤會自動矯正,提高了數據傳輸的可靠性。不過,SATA和以往最明顯的分別,是用上了較幼的排線,有利機箱內部的空氣流通,某程度上增加了整個平台的穩定性。
現時,SATA分別有SATA 1.5Gbit/s、SATA 3Gbit/s即將推出的SATA 6Gbit/s三種規格。
排線和電源線
傳統的 Parallel ATA 使用 單模信號放大系統「single-end-signal-amplified-system」。在這種系統中,雜訊會隨著正常信號一起傳輸、放大,不易被抑制;在高速時尤其嚴重,為了有效的減少雜訊的干擾,我們只好使用高達5V的電壓來傳送正-常訊號,使大電壓的正常訊號蓋過小電壓的雜訊信號。雖然大的電壓可以有效的抑制雜訊,但是大的電壓同時也表示驅動電路的生產成本將因此上升,大電壓更不利於高速傳輸系統的設計和製造,高達5V的傳輸電壓限制了追求高速和低成本的可能性。
和 Parallel ATA 相比,新的SATA 使用了差動信號系統「differential-signal-amplified-system」。這種系統能有效的將雜訊從正常訊號中濾除,良好的雜訊濾除能力使得SATA只要使用低電壓操作即可,和 Parallel ATA 高達5V的傳輸電壓相比,SATA 只要0.5V(500mv) 的峰對峰值電壓即可操作於更高的速度之上。「比較正確的說法是:峰對峰值『差模電壓』」。
和 Parallel ATA 的 5V 驅動電壓相比,0.5V的SATA系統節省電力,其驅動IC的生產成本也較為便宜。
SATA支援進階主機控制器介面(AHCI)功能,可讓SATA儲存裝置啟用進階SATA功能,例如NCQ及熱插拔。
SATA 1.5Gb/s為第一代SATA介面,坊間的非官方名稱為SATA-1[1],傳輸速度為1.5Gbit/s。
SATA 3Gb/s在2004年正式推出,坊間的非官方名稱為SATA-2[1],符合ATA-7規範,傳輸速度可達3.0Gbit/s。這顯示SATA的速度提升是以幾何級數增長,這點和PATA的一級級算術級數增長是不同的。
SATA 3Gb/s比SATA 1.5Gb/s進步的地方在於:
- 3.0Gb/s的高傳輸速度;
- 支持真正的SATA指令排序(NCQ);
- SATA 3Gb/s資料線長度最多2m。SATA 1.5Gb/s只是1m,PATA更短到50cm;
- 全新的圍擋式接口更穩固。
SATA 6Gb/s在2009年年9月推出,傳輸速度達到6.0Gb/s。
eSATA是External Serial ATA的略稱,是為面向外接驅動器而制定的Serial ATA 1.0a的擴展規格。雖然規模比較小,但已經有相對應的產品在市面流通。
- 為了防止誤接,eSATA的接口形狀與SATA的接口形狀是不一樣的。
- 連接線的最大長度為2m。
- 支持熱插拔。
- 傳輸速度可以達到現在主流的USB2.0的傳輸速度的2倍以上。
- 提高接頭的插拔耐用度
eSATA與其他規格的比較
名稱 | 理論頻寬 (Mbit/s) | 實際速度 (MB/s) | 接線最大長度 (m) | 電源供應 | 每頻道最多可接設備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eSATA | 3000 | 300 | 2 with eSATA HBA (1 with passive adapter) | 否 [2] | 1(15 with port multiplier) |
串列SCSI | 3000 | 375 | 8 | 否 | 4 |
SATA 3.0Gb/s | 3000 | 300 | 2 | 否 | 1(15 with port multiplier) |
SATA 1.5Gb/s | 1500 | 150 | 1 | 否 | 1 per line |
PATA 133 | 1064 | 133 | 0.46(18 英寸) | 否 | 2 |
FireWire 3200 | 3144 | 393 | 100; alternate cables available for 100 m+ | 15 W, 12–25 V | 63 (with hub) |
FireWire 800 | 786 | 98.25 | 100[3] | 15 W, 12–25 V | 63 (with hub) |
FireWire 400 | 393 | 49.13 | 4.5[3][4] | 15 W, 12–25 V | 63 (with hub) |
USB 2.0 | 480 | 60 | 5[5] | 2.5 W, 5 V | 127 (with hub) |
Ultra-320 SCSI | 2560 | 320 | 12 | 否 | 15 (plus the HBA) |
Fibre Channel 透過銅線 | 4000 | 400 | 12 | 否 | 126 (16777216 with switches) |
Fibre Channel 透過光纖 | 10520 | 2000 | 2–50000 | 否 | 126 (16777216 with switches) |
Infiniband 12X Quad-rate | 120000 | 12000 | 5 (銅線)[6][7] <10000 (光纖) | 否 | 1 with Point to point Many with switched fabric |
AHCI(Advanced 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 進階主機控制器介面),是一種允許軟體與SATA儲存裝置溝通的硬體機制,可讓SATA儲存裝置啟用進階SATA功能,例如原生指令佇列(NCQ, Native Command Queuing)及熱插拔。AHCI詳細定義了一個記憶體架構規範給予硬體製造商,規範如何在系統記憶體與SATA儲存裝置間傳輸資料,目前(2008年6月)最新AHCI規範為1.3版。
許多SATA裝置控制器可個別啟用AHCI功能或與RAID功能合併使用,英特爾就建議如果在其支援AHCI晶片組上使用RAID功能,採取AHCI模式組建RAID可以獲得最大彈性,因為AHCI可在完成安裝的作業系統中切換RAID組建模式。
在一般硬碟上Fujitsu、HITACHI、Seagate、WD...等均在3.5英吋及2.5英吋提供相關支援技術
在固態硬碟方面目前僅英特爾控制晶片支援AHCI功能(並無單一販售)。
Windows Vista核心已完全支援AHCI,Linux從系統核心2.6.19版起支援,其他較舊作業系統則需要相關硬體製造商提供驅動程式才可以支援。
原生指令排序(Native Command Queuing,簡稱NCQ),原先是改善伺服器硬碟存取控制技術,應用在[[SCSI介面][SATA1.0/2.0/3.0介面]][SAS介面] 硬碟讀寫的加速技術,其介面開啟磁碟陣列RAID亦有所提升。透過硬碟韌體、硬碟控制器以及作業系統三者的互相配合,改善硬碟內部磁區的讀取順序,可以提高硬碟效能約30%,亦能夠輕微減輕硬碟損耗的速率。NCQ對用於伺服器上的硬碟的效率提昇尤為明顯。
原理
一般硬碟使用的硬碟格式通常為Windows 98核心所使用的FAT32系列,或是Windows NT所使用的NTFS,此種硬碟格式在存取資料時,時常會出現散亂的情況,導致一個檔案被不規則的分散成許多的區塊存放於磁盤上面,時間一久,檔案散亂的程度會日趨嚴重,由於傳統的硬碟讀取方式,會從檔案的開頭依序讀取到結尾,若檔案散亂的程度愈嚴重,則讀取頭需要來回移動的距離就越長,導致硬碟讀寫效能逐漸下降。一旦發生這樣的問題,解決方案便是使用磁碟重組軟體來進行硬碟重組,將散亂的檔案重新排列為連續的區塊,但由於執行磁碟重組可能會需要搬動大量的磁碟區塊,如果太常執行磁碟重組,除了會提高系統負載,亦將會縮短磁碟機的使用壽命,NCQ即為了解決此種情況而誕生。 NCQ的概念原本是應用在伺服器上常見的SCSI介面上,在SCSI的規格中即包含此項技術,只是不叫做NCQ,將此項技術經過些許修改後稱為NCQ,並將其應用在SATA介面上,後來的SAS介面也支援此項技術。 啟用NCQ技術的硬碟,在讀取檔案時,會依照檔案在硬碟上的分佈,將存取的順序作最有效率的排序,以減少機械臂移動的距離,進而達到省時以及延長硬碟壽命的效果。
優勢
於 SATA II NCQ 協定中,新增3個功能,分別是:
- Race-free status return mechanism:
- Interrupt aggregation:
- First party DMA(FPDMA):
條件
開啟NCQ,除硬碟本身必須支援NCQ外,作業系統(OS) 與介面控制器(controller) 的支援也是不可或缺的條件。舉例說,在Microsoft Windows平台上,從Windows Vista開始才支援NCQ,而Windows XP若要使用NCQ,則要額外安裝支援軟件。
支援NCQ技術的晶片組
支援NCQ的硬碟控制器(部分):
- JMicron
- JMB360
- JMB361
- JMB362
- JMB363
- JMB365
- JMB366
- SiI 3124
- SiI 3132
- SiI 3531
- nForce 4 Ultra, nForce 4 SLI
- nForce 410
- nForce 430
- nForce 550
- nForce 570 Ultra, nForce 570 SLI
- nForce 590 SLI
- nForce 650i Ultra, nForce 650i SLI
- nForce 680i SLI
- nForce 780i SLI
- ICH6M, ICH6R
- ICH7DH, ICH7M, ICH7MDH, ICH7R
- ICH8DH, ICH8DO, ICH8M, ICH8M-E, ICH8R
- ICH9DO, ICH9M, ICH9M-E, ICH9R
- ICH10D, ICH10DO, ICH10R
- VT 8237S
- VT 8251
- SB 600
- SB 700
- SB 750
- M1573
- M1575
- M1567
- M1697
- SiS966/SiS966L
- SiS968
留言列表